查看原文
其他

“碳中和元年” 下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人大重阳 2022-04-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家 Author 孙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大概2800字,读完共需4分钟



受访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本文刊于12月28日《中国金融家》。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主动求变,用绿色装点未来,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步子越迈越大。2021年,“双碳”与绿色金融相遇,擦出怎样的火花?本刊记者采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晒出绿色金融“成绩单”,亮出“双碳”新答卷。
本文在《中国金融家》上的版面截图
《中国金融家》:2021年被喻为“碳中和元年”。这一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哪些新成绩和新进展?
王文:2021年1月,我在《“碳中和”逻辑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中首次提到“碳中和元年”概念并详细阐述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在碳中和的发展逻辑下,金融资源将逐渐向绿色领域倾斜,绿色金融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现在近一年过去,仍是有效的。
首先,从绿色金融政策角度,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加大。2021年年初,央行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纳入了2021年十项重点工作之中,主动引导绿色金融服务于21世纪低碳经济发展。4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正式发布,删除了涉及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清洁利用的项目类别,增加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绿色项目,以更好地服务于双碳目标的融资需求。11月,央行正式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极大地提高了资金投向双碳目标的精准性和直达性。
其次,从绿色金融工具角度,我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同时,绿色债券市场稳定发展,余额规模也已超过1万亿,表明随着双碳目标相关工作正式进入快车道,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减排力度展开了跨越式的提升。
最后,从绿色金融业务角度,金融机构积极扩大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开展服务创新。5月,央行发布《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将绿色融资、环境披露等业务纳入业绩考核之中,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部分地方金融机构正设立专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分支机构、事业部、营业部等,不断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为服务于双碳目标提供金融支持。此外,自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后,金融机构广泛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各项碳排放权配额抵质押融资工具,加强金融市场与碳市场之间的联动,提高金融业务创新对碳定价的推动作用。
《中国金融家》:在“双碳”工作中,金融业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具体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文:如果说“双碳”是一场持久战的话,那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融业就是“双碳战争”的粮草,在“双碳”工作中扮演了资金供应、流动性支持、风险管理、价值实现等重要角色。具体包括对绿色减排项目和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开发绿色金融工具预防气候风险并建立应对气候不确定性的投资组合;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以实现生态产品和污染物排放权的价值变现等,不断满足“双碳”目标所需的金融资源支持。
具体而言,金融业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发力:第一,要不断提高金融业与“双碳”目标的相容性。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将带来数百万亿元的资金需求,需要金融业开展颠覆性的改革才能满足。金融业应充分意识到“双碳”目标对于绿色金融的转型升级意义,以及所带动的各项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机遇,将资金引导到符合双碳目标的领域和项目之中,包括积极按照绿色项目目录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提高长期符合“双碳”目标的资产比重、重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绿色融资需求、充分运用好央行提供的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等。
第二,金融业应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创新的业务支持。碳排放权和碳定价对于“双碳”目标下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碳减排阶段性目标安排具备最直接的调控作用,更离不开金融业的创新联动。例如开展碳排放权抵押融资以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扩大第三方碳金融业务(碳排放权资产托管、碳市场法律咨询服务、碳交易登记结算中介服务、碳资产会计审计等)的规模并提高服务质量、将碳市场收益和碳减排效益纳入绿色证券中实现与利率挂钩等。
第三,金融业具备获取信息和数据的优势,应积极承担“双碳”目标下的信息披露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在绿色项目审批过程中加强对企业的碳核算、碳核查、环境信息搜集和披露力度,从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耗、相关污染排放物开展经营活动的环境统计披露,综合参照碳核算金融合作伙伴关系(PCAF)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测算方法开展模式创新,根据贷款人和贷款项目的行业特征、贷款数额等综合计算信贷和项目的碳足迹,最终建立起碳足迹、环境披露、金融信息的综合数据库,为碳减排的经济效益测算和企业转型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中国金融家》:目前,绿色金融发展正面临哪些迫切挑战和问题?您有何建议?
王文:“双碳”时代,中国绿色金融是全球旗手。不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金融发展虽然在世界范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进入“双碳”时代后绿色金融仍需要改善诸多问题。
第一,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切合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碳达峰目标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绿色金融必须加快创新速度以满足实现碳达峰目标所需的资金需求,并建立完善“双碳”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之间的绿色发展提供金融基础,应从金融业的顶层设计出发,构建起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相协调的“双碳”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二,“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的融资结构需要调整。当前绿色债务类融资占绿色融资总量超过95%,绝大部分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融资构成不够合理,且当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支持大量面向资信评价较高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绿色技术初创企业缺少融资的途径。为此,金融业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应注重发展股权类融资,积极开展绿色证券和基金业务,探索中小企业绿色信贷创新和绿色创投融资创新,发展多层次绿色资本市场体系。
第三,小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缺少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但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绿色金融的发展并不仅仅只依赖于大型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小银行探索地方特色绿色金融业务以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非信贷类绿色金融服务具备极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例如地方农村信用社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服务“三农”绿色升级、私募基金开展绿色信托业务、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绿色融资租赁业务等,应完善绿色金融的多层次发展体系。
第四,我国绿色金融还需积极提升其全球化水平。例如绿色债券和绿色标准的国际化带动绿色资金的国际流动,不断打通各个区域绿色金融市场并扩展国际范围。同时应加快把上海和香港建设为国际化的绿色金融中心,形成绿色金融的国际重要枢纽,加强与伦敦、纽约等金融市场的绿色互通,并通过绿色金融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


推荐阅读

一年来中美贸易战结果:美对华投资猛涨

罗思义:亲历苏联解体让我意识到,拥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大的幸运

刘元春:2022年经济预计增长5.5%,“稳”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这场大国博弈,竟从“游戏”开局?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